公司新聞
當前位置:首頁 >新聞資訊>公司新聞
材料科學新突破:從 “卡脖子” 到 “領跑者” 的國產替代之路
發布時間:2025-07-10
在材料科學領域,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產業格局。從芯片制造的拋光液到航空航天的碳纖維復合材料,從納米級鎳粉到竹纏繞城市管廊,中國工程師們正以自主創新突破技術壁壘,用 “金屬魔法粉” 和 “綠色新材料” 書寫著科技強國的新篇章。
傳統材料強化依賴合金化,但高合金化帶來資源消耗和回收難題。中國科學家提出的 “材料素化” 理念,通過跨尺度界面調控替代合金化,實現了材料性能的跨越式提升。例如,盧柯院士團隊研發的鎳基變形高溫合金,通過調控高密度層錯和變形孿晶,在 760℃下抗拉強度達 927MPa,持久壽命突破 583 小時,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這種技術不僅減少了貴金屬使用,還為高溫合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路徑
材料素化的核心在于微觀結構的精準控制。蘭州理工大學團隊開發的新型鎳鉻電熱合金,通過添加微量稀土元素改善氧化膜結構,使材料壽命提升 50% 以上。這種 “少即是多” 的設計理念,正在推動材料科學從 “高成本堆料” 向 “精細化調控” 轉型。
在關鍵材料領域,中國企業正以 “半年實現國產替代” 的速度改寫行業規則。江蘇山水半導體研發的拋光液,表面平整度達到納米級,成功打破國外壟斷,實現從實驗室到量產的跨越。其產品已在中環領先、西安奕斯偉等頭部企業實現批量供應,推動集成電路產業鏈自主可控。
杭州新川新材料的 “金屬魔法粉”——MLCC 內電極用鎳粉,解決了高端電子元件的國產化難題。該材料被列為浙江省工業新產品,其 200nm 以下成品鎳粉性能對標國際巨頭,填補了國內空白。企業通過 B + 輪融資加速擴產,預計 2025 年產能將覆蓋國內 70% 以上需求。
在 “雙碳” 目標驅動下,新型綠色材料正成為產業轉型的核心引擎。中林集團的竹纏繞復合材料,以竹子為基材、水溶性樹脂為膠粘劑,生產過程能耗降低 60%,產品可固碳儲碳。其竹纏繞城市管廊通過住建部評估,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,已應用于小浪底水利樞紐等國家重大工程。若將我國每年閑置的 1.1 億噸竹資源轉化為該材料,每年可減少碳排放 4.48 億噸,創造 3168 億元經濟價值。
青島科技大學開發的全生物基可光固化復合材料,以改性大豆油和纖維素納米晶體為原料,實現了 3D 打印技術的可持續化。該材料拉伸強度達 19.54MPa,斷裂伸長率 34.03%,在柔性傳感器和智能穿戴領域展現出廣闊應用前景。
數字化轉型正在重塑材料制造的全流程。重慶國際復合材料通過 “產業大腦 + 未來工廠” 模式,實現了玻璃纖維紗卷的無人化運輸和智能分揀,生產效率提升 57.64%。其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產業鏈資源,推動復合材料產業向智能化、綠色化升級。
大連理工大學研發的大型復合材料構件數字化加工裝備,針對航空航天領域的高精度需求,開發出在位加工、測量一體化工藝,解決了導彈復合筒、火箭艙段等復雜構件的加工難題。該技術已成功應用于神舟飛船和長征五號火箭,加工精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
國家層面通過《標準提升引領原材料工業優化升級行動方案(2025—2027 年)》,明確了新材料領域的標準化戰略。到 2027 年,將發布 100 項以上新材料標準,推動 300 個應用案例落地。同時,“科技創新 2030 重大項目” 2025 年度指南聚焦先進材料研發,重點支持高性能復合材料、綠色制造技術等方向,為產業升級提供資金和技術保障。
在地方實踐中,長壽區打造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,集聚 100 余家數商,構建行業產業大腦,推動中小企業 “智改數轉”。其天然氣化工新材料產業大腦入選數字重慶建設成果,為區域經濟注入新動能。
材料科學的未來將呈現三大趨勢:一是 “極致性能”,如清華大學研發的液態金屬復合材料,可實現 11 倍體積膨脹,為柔性機器人提供新可能;二是 “跨界融合”,如竹纏繞復合材料與高鐵、軍工的結合,開辟新應用場景;三是 “智能閉環”,通過材料基因組工程和數字孿生技術,實現從設計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站在新的歷史節點,中國材料人正以 “十年磨一劍” 的匠心,在納米尺度、原子層面重構材料性能,用 “中國創造” 改寫全球產業鏈版圖。從 “卡脖子” 到 “領跑者”,這場材料革命不僅關乎技術突破,更關乎國家戰略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