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業新聞

        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新聞資訊>行業新聞

                多孔氮化硅陶瓷的制備科學:從微結構調控到性能平衡_

                多孔氮化硅陶瓷的制備科學:從微結構調控到性能平衡

      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25-07-29



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引言:結構與功能的博弈

                多孔氮化硅陶瓷(Porous Si?N? Ceramics)的制備本質是一場微結構調控的藝術——既要保留氮化硅固有的高強度、耐高溫、抗熱震特性,又要通過可控氣孔賦予其低介電損耗、高透波性等功能。這種“結構-功能”一體化需求催生了多樣化的制備工藝,其核心矛盾在于:如何在提升氣孔率的同時,避免力學性能的崩塌? 本文將深入解析主流制備方法的科學原理與技術突破。

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一、主流制備方法的科學原理與技術特征

                (一)造孔劑法:孔隙設計的“空間占位”邏輯

                通過添加可分解/揮發的造孔劑(如淀粉、酚醛樹脂、鋸末),在燒結過程中占據空間并形成氣孔。其性能調控遵循以下規律:

                 造孔劑種類與孔結構關聯性

                 有機造孔劑(淀粉、PMMA微球):形成閉孔或半開孔,孔徑分布均勻(0.2–5 μm),彎曲強度可達125–235 MPa;

                 無機造孔劑(活性炭、碳酸鹽):產生開孔結構,孔徑較大(1–40 μm),但強度損失顯著(60–226MPa);

                 纖維類造孔劑(鋸末):形成定向橢圓孔,孔隙率>70%時仍保持60 MPa強度,優于活性炭體系。

                 粒徑-孔隙率-強度的三角關系

                造孔劑類型

                粒徑范圍 (μm)

                孔隙率 (%)

                彎曲強度 (MPa)

                酚醛樹脂

                75–150

                36–53

                125–235

                淀粉

                5–18

                43–55

                35–160

                鋸末

                300

                70

                60

                技術瓶頸:氣孔分布均勻性差,高孔隙率(>60%)時易出現力學性能斷崖式下降。

                (二)碳熱還原法:原位反應驅動的“自造孔”機制

                以廉價SiO?和碳粉為原料,通過反應 3SiO? + 6C + 2N? → Si?N? + 6CO 實現原位成孔:

                 反應失重效應:44%的質量損失形成天然孔隙,氣孔率可達55–65%;

                 微觀結構調控關鍵

                 SiO?粒徑↓ → 棒狀β-Si?N?晶粒長徑比↑ → 晶粒搭接更緊密 → 彎曲強度↑(可達100 MPa);

                 硅粉添加(10–25wt%)→ 抑制游離硅生成 → 減少收縮率(從15%降至8%)→ 提升形狀穩定性。

                 環保與經濟性優勢:可利用木材等生物碳源,制備仿生多孔結構。

                (三)凝膠注模成型:膠體化學主導的“網絡構筑”

                利用有機單體聚合固化漿料,形成三維網絡骨架:

                 突破性進展

                 氧化硅溶膠包覆Si?N?粉體 → 抑制高溫氧化 → 實現空氣氣氛燒結(無需氮氣保護);

                 β-Si?N?棒晶定向生長 → 構建“梁架式”孔隙結構 → 氣孔率50%時強度>100 MPa。

                 工藝缺陷:干燥收縮率>8%,復雜部件易開裂;排膠過程易產生內應力。

                (四)氣壓燒結:溫度-時間的動力學博弈

                燒結溫度與保溫時間顯著影響α→β相變程度和氣孔演化:

                 相變與致密化的競爭機制

                燒結溫度 (℃)

                保溫時間 (min)

                氣孔率 (%)

                彎曲強度 (MPa)

                1 750

                60

                52

                85

                1 900

                15

                49

                106

                1 900

                60

                44

                115

                 優化策略:1900℃短時保溫(15min)→ 保留高氣孔率(49%)同時實現β-Si?N?棒晶充分生長 → 強度提升25%。

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二、前沿技術突破:從“被動成孔”到“主動構型”

                (一)稀土氟化物活化燒結

                引入YbF?、LaF?等稀土添加劑,實現雙重功能:

                1.  晶界凈化:與SiO?/MgO反應生成氣態SiF?逸出 → 晶界玻璃相含量↓ → 高溫強度提升20%;

                2.  相變催化:促進α→β轉化及棒晶生長 → 開孔率提升至70%(傳統方法≤60%)。

                (二)纖維-顆粒協同增韌

                 氮化硅纖維表面改性: 環己六醇接枝 → 氨基化 → 酸酐羧基化 → 形成活性表面;

                 碳化硅納米顆粒修飾: γ-縮水甘油醚氧丙基硅烷+γ-脲基丙基硅烷 → 表面引入環氧基/脲基;

                 原位交聯機制:環氧基與羧基反應 → 構建Si?N?纖維-SiC顆粒三維網絡 → 斷裂韌性達6.5 MPa·m1/2(提升40%)。

                (三)冷凍干燥-定向孔結構

                 冰晶模板效應:漿料冷凍 → 冰晶生長排擠固相顆粒 → 形成直通孔道;

                 孔結構調控:冷凍速率↑ → 冰晶尺寸↓ → 孔徑↓(從50 μm降至5 μm)→ 比表面積↑(>20 m2/g)。

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三、性能平衡的藝術:氣孔率-強度的優化路徑

                (一)造孔劑梯度分布技術

                 功能層設計

                 表層:添加納米造孔劑(粒徑<1 μm)→ 形成微孔(0.2–0.5 μm)→ 提升表面硬度;

                 芯部:混合粗顆粒造孔劑(粒徑50–100 μm)→ 構建大孔(10–40 μm)→ 降低密度。

                (二)多級孔結構構筑

                結合兩種成孔機制:

                 碳熱還原產生納米級開孔(孔徑0.1–1 μm);

                 造孔劑形成微米級閉孔(孔徑5–20 μm)→ 氣孔率65%時抗壓強度>50 MPa。

                (三)燒結工藝的精準控制

                 分段升溫策略

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快速升溫至1100℃ → 慢速升溫至1500℃ → 0.6℃/min緩升至1780℃  

                避免過早致密化,保留氣孔通道;

                 超高溫短時燒結: 1850℃保溫<10min → 抑制晶界相過度生長 → 減少閉孔球化。

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四、產業落地的挑戰與創新方向

                (一)復雜形狀成型的破局點

                 蠟模浸涂-撒砂技術: 金屬模具涂石蠟 → 浸漬Si?N?漿料 → 噴撒粗粉 → 循環15層 → 熔蠟脫模 → 獲得5mm厚異形坯體;

                 應用實例:雷達罩(孔隙率45%,介電常數4.5)。

                (二)成本控制的技術路徑

                方法

                原料成本優勢

                性能妥協點

                碳熱還原法

                SiO?替代Si?N?(降本70%)

                強度波動大(±15%)

                廢料再生

                回收硅泥/切削粉(利用率>90%)

                需添加純化劑(成本↑10%)

                低溫空氣燒結

                省去氮氣保護(能耗↓30%)

                氣孔率上限降至40%

                (三)未來突破方向

                 相變-成孔協同模型:建立α→β相變動力學與氣孔演化的數學關聯,實現仿真驅動工藝優化;

                 AI輔助造孔劑設計:機器學習預測造孔劑分解路徑與殘留物影響,避免晶界污染;

                 電磁場輔助成型:磁場定向排列β-Si?N?棒晶 → 構建各向異性孔隙 → 透波性能提升50%。

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多孔氮化硅陶瓷的制備,本質上是在致密化與成孔、強度與功能、成本與性能三重矛盾中尋找平衡點的過程。當前技術突破已表明:

                 造孔劑法通過梯度設計與多級造孔,正突破55%氣孔率下的強度極限;

                 碳熱還原法憑借原料革新,在保證70%孔隙率的同時將成本壓縮至傳統工藝的1/3;

                 凝膠注模+稀土活化的組合策略,正在解決復雜部件成型與高溫強度的兼容難題。

                然而,真正的技術制高點仍在于對β-Si?N?棒晶生長氣孔構型的原子級操控——當每一根棒晶的取向、每一個氣孔的形貌都成為可設計的變量時,多孔氮化硅陶瓷才能從“可用材料”蛻變為“理想結構功能體”。

                正如波音公司在其寬頻天線罩項目中所驗證的:氣孔不僅是減重的工具,更是電磁波調控的工程元件。未來戰場上的每一束雷達波穿過氮化硅陶瓷的路徑,或許早在燒結爐的溫控曲線中就已注定。

                多孔氮化硅陶瓷的制備科學:從微結構調控到性能平衡_

                肇慶市新潤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

                電話:0758-5971199

                傳真:0758-8113142

                手機:13392778992 萬總    13392775518 宋總

                郵    箱:hn-xfr@zqxrf.com

                網    址:http://www.blues-the.com

                聯系地址:肇慶市高要區回龍鎮澄湖工業區8號(肇江公路旁)

                佛山銷售辦公室: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樵高路致盈廣場5樓F01-F09新潤豐鋅業


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? All Rights Reserved

                肇慶市新潤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所有

                備案號:粵ICP備17144623

                a级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_风流小姨子_好男人社区www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a∨在线乱码免费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>